• 18101356596

微信扫码

各院校资料

联系我们

  • 01057279732
  • 传真 :
  •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海泰大厦
《中国机长》:实况再现与险情体验
发布时间 : 2019-12-14
1.jpg

本文选自《电影艺术》2019年第6期



范  倍

博士,教授,现任教于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著译包括《世界电影史》(第二版)、《银幕歌舞的艺术》等。



摘 要《中国机长》基于川航3U8633遇险事件,用极具夸张的戏剧手法突出相应事件的惊险程度,以镜头画面的“眼见为实”、音响音乐的“动人心魄”以及基本清晰的叙述脉络向观众重述曾经 “实况”的“此情此景”及其前因后果,把观众重新置入其“险境”,从而体验从危机到安全的虚拟航空之旅。


关键词:实况电影 灾难叙事 险境体验


作为在国庆档期上映并在票房上取得相当成功的一部献礼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的《中国机长》似乎为评议者提出了一些难以回答却又必须面对的问题:基于现实事件,什么样的改编才能称为成功的改编?如果认为其改编叙事思路紊乱,但这样一部叙事紊乱的影片又如何得到了相当多观众的积极回应并赢得市场上的成功?作为一部类型电影,《中国机长》是否为中国电影的类型化和商业化走向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而作为一部歌颂英雄和英雄主义的电影,中国机长是否呈现出一种新的英雄主义语法?然而,笔者并不打算援引追溯灾难电影或英雄电影的历史发展脉络来回答或阐释上述问题,而是意欲从作为事件、作为事故以及作为事情的实况电影或实况改编电影的角度展开一些讨论,并以此为契机对全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智媒时代的电影—受众状况作一番粗浅的思考。

2.jpg


事件:平凡生活与非凡英雄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在重庆至拉萨的飞行途中,驾驶舱挡风玻璃碎裂脱落,从9800米下降到7200米并与地面失去联系,在零下40度且失去舱内压的情况下,机长刘传健率机组人员,让这架空客A319在附近的成都双流机场安全备降,机上所载119名乘客全部安全落地。随后,刘传健和机组被授予‘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这则当时的新闻稿值得抄录于此。因为这就是电影《中国机长》的摄制缘由,也是《中国机长》的故事核。何谓新闻?学者黄旦在《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建构》一文中,展示了中国新闻思想史上的三个描述:“徐宝璜: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范长江: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1】这三个描述无疑都强调新闻的核心是“事实”,并且是“最近的事实”,是“欲知而未知的事实”。然而,在自媒体时代,任何一个重大的新闻并不会仅仅只是一个文字描述的“事实”,而是会快速演绎为一种媒介“事件”,引发层出不穷的讨论和无休无止的媒介围观。“新媒体使新闻从印刷字变成了数字化的超文本,而智媒时代的到来将为新闻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新闻不仅可听可看,更可触可感。”【2】

2018年5月14日的川航3U8633遇险事件是一个突发性事件,涉及危机与脱险、个人与群体、拯救与被拯救、死与生等机器与风险、社会和人性、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复杂元素,本身即蕴含话题效应和欲望生产的内在机制。《中国机长》在票房上的成功显然与此新闻“事实”或“媒介事件”的特殊性质密切相关。基于“事实”而拍摄的电影,回应着电影历史场域中的“实况电影”。美国学者汤姆·冈宁指出:“实况电影在早期电影制作中扮演了极端重要的角色。......通过游记片和时事片‘把世界置于人们眼前’的卢米埃尔传统,并没有随着活动摄影(Cinematographe)从电影制作中的退场而消失。”【3】也就是说,对于渴望被视觉奇观触动的大部分观众而言,“事实”本身即具有“吸引力”。灾难“事实”和灾难后果,灾难与拯救更是电影历史中不断被讲述而且总是能获得相当回报的故事。

就此而言,《中国机长》并不以《萨莉机长》为模板,去强化对主角的塑造和主角内心的探索,反而着眼于一次经历险情的飞行的各种细节,不厌其烦地展示飞行员、乘务员和机场其他工作人员的生活细节和工作细节,意欲呈现作为拯救者而成为英雄的飞行员和乘务员们各自的个性特色和平凡人生的侧面,从而将真实事件中诞生的英雄人物重新植入普通大众的社会网络中,同时也意欲强化英雄人物的背后经济政治网络所蕴含的人性关怀在脱险中起到的巨大作用,从而达到社会礼赞的必须要求和必然效果。

3.jpg


事故:险境叙事与灾难体验

实况电影或实况改编电影对观看者的另一层诱惑在于看到此前所遭遇的一条新闻报道或亲身参与的媒体事件,以电影的方式重新出现在自己眼前。电影的放大效应,既是画面的放大也是情感的放大,能够使得任何普通的生活场景变成一种仪式化的展示,从而沾染一种崇高化的色彩。《中国机长》基于川航3U8633遇险事件,用极具夸张的戏剧手法突出相应事件的惊险程度,以镜头画面的“眼见为实”、音响音乐的“动人心魄”以及基本清晰的叙述脉络向观众重述曾经的“实况”和“事实”的“此情此景”及其前因后果,实则是呼应了这一类影片基本的艺术手段和社会目标——消弭所述事件与观众体验之间的媒介距离,将观众重新放置于“此情此景”,让观众安全地体验“险境”奇情,虚拟地经历灾难与拯救,感慨生命中的偶然性和生活中的满足感。“从险境中安全逃脱”,这是商业电影叙事的一条成规。《中国机长》的故事核与此雷同。而《中国机长》所依据的现实事件借助媒体讲述,已经告知人们故事的结局。然而,此类电影却总是具有数量不菲,黏度颇高的观众群体。就观影历史而言,戏剧化的事件重现总是具有特殊魅力,观众沉浸于灾难险境的奇情故事,却也迫切关注影片所对应的现实真相。

媒介社会里,真相亦是奇观。从叙事的有机统一的角度,《中国机长》明显散乱,线索繁多,人物杂陈,无呼应无展开,然而就其整体结构而言,亦可看到其对经典叙事的应用:建制铺陈—发展对抗—结局尾声。《中国机长》开场的二十分左右,显示了几位主角的身份及其相应的人物关系,随后出现的是形形色色的航空旅客,并借助于一些小细节突出旅客的个性多样,复杂古怪,这种碎片化的人物登场展示,基本上都是以音乐串联对应的镜头画面。其宛若纪录片风格的起飞准备和登机过程,机务人员和乘客的交叉剪辑,显然是为了突显突出机组人员的专业特性,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细致耐心的工作过程,并以此为后来的险情突发设定伏笔,建立快乐的基调,形成对比,以突出险境之险恶,当然也为构建英雄机长和英雄机务人员建立起基本的叙事情境。《中国机长》的观众,绝大部分应该都是航空旅客。所以,此即《中国机长》的第一层讲述,也是为重述此前的航空遇险事件提供的第一层真相:乘客们之所以获得拯救,机务人员认真细致负责的工作是其重要基础。

4.jpg

《中国机长》叙事重心当然是险情的发生以及如何从险境中逃生。飞机突遇风挡玻璃破裂。突然发生的事故直接把影片转入了航空灾难片的模式。机长们的沉着冷静,乘客们的惊慌失措,乘务员的耐心安抚,都得到了细致的呈现。为了强化险境之险,当然也是为了突出机长的强大,影片加入了与实际事件截然不同的天气条件,意欲更加戏剧化地传达机长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而这当然也成为了《中国机长》被众多观众诟病的叙事问题之所在。就其创作目的而言,这样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影片加入如此不合常规的戏剧情节,显然是为了让观众在目睹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投入和沉浸到类型影片所必须具备的悬念与紧张之中。险境的体验是灾难片吸引观众的关键。

然而,与常见的灾难片和惊险电影甚或英雄电影的不同在于,《中国机长》在增强险境叙事的同时,又以近乎于纪录手段的方式极尽细微地展示或还原了飞行管理网络的紧张工作状态,突出机场工作人员以及各方力量在拯救飞机脱险过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当飞机下坠和失联,地面塔台、军事指挥部、其他在飞航班、业余飞行爱好者构成了一个救助者网络,这不仅是中国电影中常常出现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翻版,当然也为现实事件中的航空遇险与脱险提供了新的解释:英雄不仅仅只是在飞机上工作的机务人物,不仅仅只是中国机长,还包括所有为中国航空事业热情工作的全体工作人员。因此,《中国机长》的散乱叙事在揭示英雄主义的真相、提供英雄阐释的社会框架上得到了缝合和修补。这正是社会主义英雄电影叙事伦理的基本规则。

5.jpg


事情:危机响应与合作机制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人类面临着生存的风险,而这种风险是由工业社会所制造的。【4】从这一角度,灾难电影正是对现代社会内在风险的一种表征,英雄主义电影也是对现代社会无可避免的风险的一种想象性回应。对灾难电影的观看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对风险社会可能发生的险境的一种想象性体验,而从险境中脱身无疑对应着一种可能的拯救,这种由电影提供的想象性的体验和拯救在现代社会担当着社会信任不断重建的重担。

因此,由航空管理部门和航空营运部门联合专业电影工作者摄制发行的《中国机长》不仅是基于真实事件的情景重现,也是为当代社会运行机制提供的一种解释,更是对当今社会运行机制可信性的一种回应。航空器是现代工业的标准象征,航行在天空中的飞机机舱也是现代社会的缩影和隐喻。在飞机遇险的情况下,作为现代社会运行机制代表的机务人员以及机场工作人员等方面细致密切的配合,同时通过突出其核心代表即机长的英勇行为,对当今社会中因过度媒介化而流失的人性,是一种守护和鼓舞,也是一次激励和召唤。《中国机长》中的各色人物,在经历非常境遇之际,仍能保住适度清醒和适度的人性尊严,没有任何放弃希望的弱者形象出现,虽然背离了经典叙事的基本原则,但却切合了当今主旋律电影的特殊需求。

此外,航空题材电影,尤其是以现实发生的航空事件改编拍摄的航空电影,通常可以作为一面反映社会面貌的镜子,观众不仅以见证—目击的方式在片中看到自己正在经历的生活以及生活所在的制度情形,也以电影化的险境,虚拟而真实地体验着绝不愿意在现实生活遭遇的偶在危机。经历由英雄引领的脱险之旅,并在叙事中获得拯救,正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在风险社会中重建社会信任的一种重要方式。

6.jpg



注释

【1】黄旦. 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建构——对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1):24-37.

【2】刘艺梅. 智媒时代灾难新闻的生产变革. 今传媒,2019,(8):27.

【3】[美]汤姆·冈宁. 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 范倍译. 电影艺术,2009,(2):61.

【4】[德]乌尔里希·贝克 . 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 张文杰,何博闻译. 北京:译林出版社,2018. 1-8.

END

《电影艺术》微店

扫码订阅

7.jpg

关注

《电影艺术》官方微博

了解更多详情

8.jpg9.jpg



上一条:2020年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各专业模拟试题全面上线! 开启刷题模式

下一条:清华美院考研参考书中国美术史笔记——明代美术